【线上分享会】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线上分享会NO.64#成功举行

2024-10-28

【线上分享会】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线上分享会NO.64#成功举行

10月28日下午,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的第六十四期“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线上分享会”成功举行,本期的分享主题为《转型金融框架:标准、规划及展望》。


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各成员领导人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G20转型金融框架》将指导各成员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转型金融的具体政策,包括出台转型金融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激励机制等,对引导各成员建立转型金融政策框架、推动金融支持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测算,中国未来30年绿色低碳融资需求累计将达487万亿元,每年约有6万亿元的绿色低碳融资缺口,需要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帮助大量不在《绿色支持项目债券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相关标准的经济活动减碳。


本期分享会邀请的嘉宾是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和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秘书处负责人程琳。程琳主任曾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海口中心支行、东京代表处,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自2016年以来,程琳主任协助二十国集团(G20)绿色/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中方共同主席,开展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重点议题研究,完成多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推动中国在担任G20主席和研究小组共同主席期间达成历史性成果,并在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绿色金融合作、投资、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程琳主任围绕转型金融框架及相关产品、转型金融面临的挑战和待决问题、转型规划的国内外进展和案例,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转型规划的建议等要点,详细讲解了转型金融框架在国内外的实践及其进展。他表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在中国绿色信贷占比已经达到13%左右的规模,在全球发行规模也曾经接近甚至超过1万亿美元;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体系局限于支持已经符合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的投融资活动,即“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而全球大部分经济活动涉及的企业主体和项目实际上无法满足这些绿色标准。


转型金融相关概念自提出以来发展速度较慢,转型相关金融业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占比仍然较小,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不均衡。整体来看,现已动员的绿色和可持续资本距离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所需的资金还相差甚远。


程琳主任表示,目前转型金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是转型技术门槛和短期成本高;二是转型资产短期内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三是存在转型失败的风险;四是面临外部挑战,比如欧盟及其他国家推出类CBAM政策。他建议,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转型规划,以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治理水平;二是有关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完善转型规划依赖的数据等基础设施,包括标准体系、基础数据和质量体系;三是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考虑出台激励机制,提高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转型规划的积极性;四是初期可以考虑简化中小企业转型规划要求,可考虑允许其仅提出转型目标,并延迟1-2年进行转型金融产品的确认和贴标;五是强化能力建设,提高所有主体开展低碳和绿色转型的能力水平。


在互动环节,程琳主任就线上观众提出的对深圳及大湾区转型金融标准建设方面的建议、金融机构目前在转型金融产品方面的主要挑战、国内外目前其他具有推广性的转型金融产品、多边开发银行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发展现状、权益类金融产品在支持转型金融方面的困境、银行企业客户是否必须要做转型规划、如何区分绿色和转型金融的认定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第六十四期线上分享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截至直播结束,共有近300余位观众线上参与。


随着国际社会对绿色及可持续金融概念的认知逐步深入,在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如何有序公正地推动难减排行业和经济活动低碳转型,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将持续关注相关话题,邀请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