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优秀案例:普惠交易互联通,惠民助企转低碳

时间:

2024-10-15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组织开展了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优秀案例评选工作。经评审,选出卓越奖4名、先锋奖6名、优秀奖10名,并于2024年9月28日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 2024年年会上进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优秀案例颁奖及展示”,本期报道“先锋奖”获奖案例之一——普惠交易互联通,惠民助企转低碳。


2023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优秀案例:普惠交易互联通,惠民助企转低碳

普惠交易互联通,惠民助企转低碳


为了响应国家在“双碳”战略下对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配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深圳绿色交易所(原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率先开展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建设工作;一是协助制定了深圳市碳普惠体系的顶层设计文件:《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与《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二是完善各类制度及标准文件,协助起草了《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共享单车骑行碳普惠方法学》等多个方法学文件。三是协助开展碳普惠统一平台建设工作,为碳普惠统一管理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营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深圳绿色交易所的积极协助与促进下,2022 年12月,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实现首次交易签约;2023年 6月,市生态环境局签发首批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8月,深圳绿色交易所首次上线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品种 STTCER,并正式挂牌交易。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挂牌交易,实现了深圳碳普惠体系与深圳碳市场的打通,标志着“双联通·四驱动”碳普惠体系正式形成。截至 2024年7月,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已累计交易 49919 吨。


一、案例背景


自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发布以来,国家双碳工作顶层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了关于推动社会公众层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指导要求。在地方政策方面,2015年,广东省发改委首次提出了“碳普惠”的概念,并于次年开始试点实施。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可以激励公众自觉进行减碳降碳活动,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二、具体做法

(一)搭建深圳碳普惠体系总体框架

深圳绿色交易所协助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深圳市碳普惠体系的顶层设计文件:《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与《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工作方案》于 2021年正式发布,搭建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宣告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开始。《管理办法》于 2022年8月发布,成为碳普惠体系运行的根本规则。


(二)完善各类制度及标准文件

2021至 2023年间,深圳绿色交易所协助市生态环境局起草了《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共享单车骑行碳普惠方法学》等多个方法学文件,支持低碳行为量化赋值。上述三个方法学文件已经于 2021年-2022年间印发,并投入使用,其中居民低碳用电为全国首个同类碳普惠方法学。此外,还起草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碳普惠场景、碳积分相关的多个补充规则文件。


(三)协助开展碳普惠统一平台建设工作

为保证碳普惠体系运转顺利,打通各低碳场景之间的数据壁垒,增强碳普惠体系的活跃性和可持续性,依据《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市生态环境局计划开展碳普惠与碳市场统一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深圳绿色交易所积极协助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为碳普惠统一管理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营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协助市生态环境局向市发改委进行项目汇报。


实践效果


(一)受众规模

深圳绿色交易所已协助深圳市先后上线了“腾讯低碳星球”“深圳供电局居民低碳用电”“深圳通全民碳路”等碳普惠应用程序。截至目前,部分碳普惠小程序累计用户已经超 1000万人。


(二)减排量签约、核证与交易

2022年12月12日,在深圳绿色交易所的积极协助与促进下,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在第十届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完成了首次交易意向签约,该举标志着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产品正式落地。此外,深圳碳普惠品牌名称“深碳通”、形象“荔小枝”、宣传语“低碳青山在 普惠鹏万里”相继发布亮相。


主管部门于 2023年6月18日正式签发了深圳市首批共计52928吨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STTCER)。随后深圳绿色交易所向主管部门发函请示准许新交易品种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上市。7月13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品种备案批复,深圳绿色交易所积极开展筹备工作,于2023年8月11日正式上市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品种“STTCER”,并挂牌上线了依据《深圳市居民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开发的核证减排量供市场开展交易。


STTCER 上线第一日成交量即达到16340吨。截至 2024年7月,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已累计交易 49919吨。


(三)核证减排量多元化应用


深圳市碳普惠减排量受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认可,能够用于碳中和、生态损害赔偿等多个领域,部分 STTCER 还可用于企业履约。

2022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执法人员发现一处工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烟度超标排放,决定在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同步启动大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工作。2022 年 8 月,深圳正式实施《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签订广东省首例高密度建成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协议,首创“碳普惠+替代性修复”模式,将损害赔偿资金全额用于购买碳普惠产品,支持公众低碳出行,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该案例(“污染环境‘买碳’赔偿”案例)荣获 2022年度深圳“十大法治事件”。随着 STTCER 产品于 2023年8月正式上线,案例所涉交易正式履约落地。


创新亮点


(一)高效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


当前,部分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实践的地区,如北京、重庆等地,均没有发布明确的碳普惠体系管理规则或建设方案,地区碳普惠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且体系活力较低。而在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圳绿色交易所支持主管部门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对深圳碳普惠体系搭建设计工作。在该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圳绿色交易所从全国双碳政策的要求到各地碳普惠的开展情况,再结合深圳当地特色,完成了对深圳碳普惠建设方案的研判,并积极向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在深圳绿色交易所工作基础上,主管部门依据完善、明晰的规则及标准文件,快速打开了市级层面的碳普惠体系建设发展局面。


(二)真正实现商业闭环。

在深圳绿色交易所的积极推进下,深圳碳普惠体系于2023年8月正式完成首笔核证减排量交易,该笔交易收益将由方法学申报公司回馈给授权公司进行减排量开发的社会大众。本着“谁减排谁受益”的原则,深圳市碳普惠体系正式打通了碳普惠体系与碳市场,实现商业闭环。除碳交易外,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计划未来还可用于碳金融领域用途,拓展变现途径。


在碳普惠体系建设过程中,主管部门持续给予一系列政策鼓励,如倡导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对积极参与碳普惠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奖励等。同时,以商业激励、倡导公益支持的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碳普惠行为。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随着深圳碳普惠体系与深圳碳市场的打通,“双联通·四驱动”(通过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以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公益支持和交易赋值四驱联动为支撑)碳普惠体系正式形成。相比于其他需要政府或公司自费承担奖励资金的碳普惠机制,深圳碳普惠体系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


推广建议


(一)推广基础

当前,全国各地正陆续开展本地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自《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后,已相继有上海、海南、武汉、重庆、天津、浙江等多个省市发布了本地区碳普惠体系建设相关文件。


基于相关规划,碳普惠相关研究及制度设计项目未来拥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待开发市场。一方面,深圳绿色交易所能够基于已有政策研究及体系建设实践基础,向外地政府提供碳普惠体系建设咨询。同时,积极探索区域间碳普惠体系机制互认,减排量异地开发等项目。另一方面,可协助企业进行基于自身行业特点开发各类碳普惠方法学和碳普惠场景,积极参与鼓励公众节能降碳。


当前,深圳绿色交易所已顺利开展超过6个碳普惠方法学编制项目,另有2个碳普惠场景创建项目正在进行。在对外合作方面,正协助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与百色、汕尾等地的异地碳汇合作项目,兼顾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


(二)未来展望

深圳绿色交易所将持续探索碳普惠与绿色金融融合路径,助力深圳碳普惠机制建设,做好深圳碳普惠交易服务,开拓多元化核证减排量消纳途径,全力支持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协助对外沟通,发挥好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工作以及平台优势,结合政、银、企三方,高效率、高质量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申报单位: 深圳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