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下午,由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的第七十八期“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线上分享会”成功举行。本期分享会以《绿色金融产品合规设计要点与司法案例解读》为主题,分享介绍了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框架、产品设计规范及司法实践逻辑,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务实指引。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合规发展是保障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产业、防范“漂绿”风险的前提,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将绿色金融立法纳入特区法规体系的城市,如何以法治思维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以典型案例指引绿色金融合规实践,始终是行业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期分享会特邀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梁华律师、文娜律师,从政策框架、产品设计到司法案例,系统解读绿色金融合规要求与实践经验。
文娜律师重点解析了绿色金融法律合规框架和绿色金融产品合规设计要点。她表示,绿色金融法律合规框架既通过政策支持为绿色金融注入动力,又通过明确产业边界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在政策支持方面,绿色债券享有审核绿色通道、募集资金用途放宽等利好;绿色信贷强调银行机构构建全流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丰富能效信贷、碳排放权质押等创新模式;绿色保险则需聚焦气象等九大领域强化风险保障,并引导保险资金加大绿色产业投资。在法律规制层面,金融机构需完善激励约束与监督评价机制,而产品端则需严格遵循绿色债券的项目认定、资金专户管理、信息披露要求,以及绿色贷款的投向合规、贷后风险评估与合同条款设计规范。
梁华律师则从司法实践视角展开分析。他介绍,涉绿司法大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案件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涉诉主体涵盖银行、资管公司、新能源及环保产业链企业等,单案平均标的金额因机构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银行类案件平均标的超1500万元。司法实践中暴露的合规痛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规则体系不完善,如法律供给滞后于业务创新、标准体系,缺乏实操指引;二是风险管理不规范,包括尽职调查流于形式、信息披露不充分、投后管理缺位等,易引发“漂绿”风险与投资纠纷。
通过典型案例,梁华律师进一步阐释了司法裁判要旨:绿色资管产品管理人需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充分揭示环境风险并匹配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销售机构代销绿色基金时,应对底层项目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慎核查;环保财政补贴等具有专属性的权利,不得作为应收账款质押标的。他还分享了融资租赁合同示范条款,明确损失计算、违约金及维权费用承担等细节,并列举了人身性债权、专属性权利等不可质押的权利类型。
互动环节中,两位律师针对观众提出的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要点、在开展新能源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时应关注的风险点、绿色资管产品“环境风险纳入评级”实操标准,以及金融机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边界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强调金融机构需摒弃“重发行、轻管理”思维,从项目尽调到资金兑付全流程严守合规底线。
本次分享会吸引270余位业内人士参与,为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风险防控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后续,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将持续开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助力行业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创新发展,为深圳乃至全国绿色金融健康有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