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
谢谢您的提问。生态环境监测确实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刚才黄部长介绍的那些成绩,我们的监测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从网络规模看,我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3.3万个,其中空气点位1734个,地表水点位3646个,地下水点位1912个,海洋点位1359个,还有辐射监测点位1834个,土壤监测点位更多,有2.2万个,这个体系覆盖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和管辖海域。
从监测要素看,除了水、气、土壤这些传统重点监测的内容以外,这些年还增加了生态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温室气体监测、新污染物监测,就是很多新领域的监测,从监测要素上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从技术手段看,现在传统的手工监测已经不是主体了,自动化监测已经成为主要方式,无人机、走航车、激光雷达成为各地监测站的“标配”,我部作为牵头用户的在轨卫星达到7颗,这为监测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这张现代化的监测网络,我们现在基本能做到各方面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快、新”,对污染防治攻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能够掌握基数、掌握动态、发现问题,也能够把握规律,指导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这是我们的总目标,具体抓手主要是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监测网络。刚才说过,整个网络体系有了,还要进一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补齐短板,比如海洋监测、生态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污染物监测。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
第二,强化监测监管。排污单位的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社会上比较关注,要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遏制数据造假。
第三,强化数据应用。加强监测数据集成融合、智慧分析,更精准地支撑污染防治攻坚。刚才,记者也问到了美丽中国建设,下一步,我们要提出一套美丽中国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美丽中国美不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农村污染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郭芳副部长回答。
郭芳:
谢谢您的提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浙江“千万工程”就是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入手,坚持20余年,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为农村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行政村环境整治6.7万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通过“两项重点整治,一个系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重点之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不照搬“城市经验”,而是提出“三基本”整治目标,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我们以不让污水直排环境作为底线,指导各地因地施策,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治理模式,特别鼓励资源化利用。在云南文山等地,将无害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还田利用,种菜种粮种花,投入少、易管护、成本低、肥效好,很受当地农民欢迎。
重点之二是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十四五”以来,共治理国家监管黑臭水体3700余个、省级监管水体6100余个,昔日的“臭水沟”“污水塘”现在都变成群众身边的“山水画”“民心广场”。举个例子,在山西晋城,黑臭水体的治理融入了当地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重现“一汪碧水绕古村”的画面,其中有个米西村,现在成了特别网红的《黑神话:悟空》里铁佛寺的取景地,国庆长假也快到了,有兴趣的可以到实地去体验。
一个加强是系统加强农用地土壤保护,注重“治用养”结合,确保“吃得放心”。全国共划出210个重点区域,执行重金属特别排放限值。支持近400个遗留废渣治理项目,完成了2300余个企业整治。推动落实黑土地保护措施,恢复保持地力,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和土壤健康。
当然,我国村庄面广量大,各类的环境问题还是会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已建而不正常运营,畜禽粪污、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等。为此,我们也健全了问题发现机制,并且为了不增加基层的负担,我们不以层层报数来评判工作成效,而是通过随机抽样,也包括请媒体的朋友们监督,我们和人民网专门形成了一个通道,把人民网基层来信,作为我们的问题线索,“四不两直”开展调查取证、案例通报、定期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效。
下一步,重点还是要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久久为功,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幸福家园。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核与辐射安全上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董保同副部长来回答,他同时也是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董保同:谢谢您的提问。就像您刚才讲的,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些年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核安全观,在确保核安全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压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核电厂都是企业在运营。我们督促企业自觉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有效运行企业内部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做到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第二,坚持最高标准最高质量。一是制定最严格的法规标准,而且安全标准比一般行业要高得多。二是实施最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设备和各项工作管理都要高质量,确保安全。三是从源头抓起,坚持成熟设计、纵深防御,从设计上考虑各种因素、各种风险,设置多重安全屏障,确保不发生事故。四是从人员的角度,对操纵员、核级焊工、无损检验等重要特殊的岗位,实行资质管理和严格考核,依靠高水平人员去运行管理。
第三,从核安全监管的角度,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实施全过程、严格、独立的监管。从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到建造、调试、运行,以及将来的退役和一些重要设备的制造,都实行全过程许可。而且,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置了若干个控制点,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不达标准决不放行,这个是非常严格的。同时,我们对辐射环境的监测是全天候的,包括流出物的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等,有183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24小时全天候在运行,整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另外,对重要核安全问题,坚持保守决策,确保安全,不能冒险。这些都是核安全监管方面的明确要求。
第四,推行有效的经验反馈。一个监测点遇到的问题,其他监测点都要汲取经验教训。建造运行中,有一些异常事件要及时报告,而且报告以后全行业都要周知、举一反三。如果从更大范围讲,国外一些核电站出现问题,也要及时了解,让全行业借鉴。同时,我们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会作为良好实践在国际上推广。核安全是命运共同体,不管哪里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世界各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最后,强化核安全科研。我们建设了国家核安全中心,作为核安全监管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企业和行业同向发力,共同确保核安全。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7台,建造许可证的30台,核准待建的15台,加起来共102台。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实现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级,四代技术陆续开始应用,所以整体上我国核电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核安全角度看,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环境监测数据没有监测到异常,从整体上保障了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要求,着力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也更好保障公众安全和环境健康。
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请问在碳市场运行和管理上,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功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另外,统计核算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基础性制度,目前进展如何?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赵英民副部长来回答。
赵英民: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全国碳市场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概括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国务院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3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层级、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建成并稳定运行注册登记、交易结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
三是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另外,全国碳市场科学规范的数据核算标准和方法,也为碳足迹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今年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充分显示了通过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管理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持续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定期发布统一权威的各级各类排放因子,持续完善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为满足社会各界多用途碳排放核算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服务。今年5月,我们联合14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为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谢谢!
寿小丽: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黄润秋:这个问题请郭芳副部长回答。
郭芳:谢谢您的提问。刚才黄润秋部长开篇也介绍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承载能力、功能定位差异都很大,这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实施差异化管控的制度,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源头和基础,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从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先后在连云港等4个城市和长江经济带试点,两年后在全国推开。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已基本建立,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均已发布实施。全国共划定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44604个,并且做到“一单元一清单”,这个清单是准入清单,明确了在这个单元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这个基础上,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已经完成基本功能建设并上线运行,支撑了政策落地、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的数智化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图全览、一键研判、一站服务”。比如,厦门市率先向社会开放了分区管控应用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先到这个平台上看看符不符合条件,工艺达不达标,能不能进这个园区,经过指导累计有上万个项目优化了布局或调整了工艺,减少了低效投资,优化了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抓好改革任务落实,做到“三个进一步”。
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分区管控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加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研究分区管控的单元划分、精准管控等关键核心技术。
进一步强化平台应用。制定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接口规范,大量环境监测数据都会接到信息平台上。加强国家、省两级平台互联互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应用效能。
进一步形成制度合力。开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减污降碳协同等试点工作,强化政策协同。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联动改革,完善源头预防体系,抓早抓实,力争在环境管理的初始环节就实现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谢谢!
寿小丽:好,最后一个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和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也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请问,可否为我们简单介绍这些变化,下一步将怎样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谢谢。
黄润秋: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您提到的这个话题,我是深有感触的,下面我来简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还清楚地记得,202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是主席国,我是大会主席,当我在闭幕会上重重敲下手中的木槌,宣布“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项经过近十年艰苦谈判,对于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将起到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协议通过的时候,数千人的会议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参会人员欢呼雀跃、相互拥抱,纷纷对中国作为主席国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和祝贺。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自豪。这是中国作为主席国,首次主持国际重大环境公约谈判并取得成功。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习近平主席亲自关怀和高位推动的结果,习近平主席两次在大会上发表视频讲话,对谈判进程和框架的达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情怀和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是如此。2015年,也正是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此后,在推动《巴黎协定》落实的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都发挥了稳定器、推动者、行动派、实干家的作用,我们广泛凝聚各缔约方共识,共同推动气候变化领域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许。
这些年来,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重大倡议都把环境与气候治理作为重要内容,为携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向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愿景,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我们还和40多个国家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援助协议,开发实施“非洲光带”项目,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过去10年间,正是因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应用,才有力推动了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社会得到了高度认可,一系列的核心理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先进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所以说,我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面向未来,我们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寿小丽:谢谢黄润秋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