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自然资源部特开设“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局长(院长)谈”栏目,邀请各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划院所主要负责同志撰文,结合地方实际畅谈落实会议部署、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和思考,供交流探讨。
广东深圳创新思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一张白纸”到现代化人民城市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 徐松明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宏伟蓝图之际,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这片仅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均产值达18.42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城市首位。45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思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有限空间创造了无限可能,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
以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引领城市超常规高质量发展
深圳坚持规划统领、超前布局,以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塑造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前瞻性引领了超常规、高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真正依据规划建设起来的超大城市。
深圳1986版总体规划奠定了组团发展格局,以原特区内作为规划范围,首次确立了富有弹性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奠定了特区空间发展基本骨架。1996版总体规划开启了特区一体化进程,将规划范围扩大到全市,确立了以原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骨架的组团空间结构,适应了高速增长阶段城市空间拓展需求。2010版总体规划先行提出内涵式转型发展,在特区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提出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空间发展策略,引导城市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集约。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实现了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将规划范围拓展到陆海全域国土空间,建立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空间格局,围绕调结构、提品质的核心目标,明确了优民生、增居住、强工业、控商办的空间策略。
始终坚持改革突围
创新走出一条集约内涵、安全韧性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路
深圳是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为国家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诸多深圳经验。
深圳拉开用地改革大幕,在全国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开创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先河,土地使用制度迎来了有偿、有限期、公开竞争的革命性突破,直接推动了1988年宪法修改。破局存量发展难题,深圳创新构建了“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公益优先、利益共享”的存量用地盘活“深圳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实践范例。重构空间治理范式,深圳依托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推进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改革,二三产混合用地等多项改革实践形成的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深圳有了一套量身打造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综合方案。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深圳构建分类分级的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统筹“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建设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构建覆盖基础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的全周期防治体系。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的人民城市不断出新出彩
深圳将打造温暖舒心、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宜居城市作为奋斗目标,以科学规划领航、集约用地提效、优美生态润城、精细设计添彩,高品质筑造城市“三生”空间。
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深圳遵循“产城融合、集聚创新”理念,规划建设“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20大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实施低效用地盘整和非核心非法定功能用地调整,推进集中连片区域规划建设,支撑“工业第一城”向新向上。
生活空间更加宜居舒适。深圳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加大优质居住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科学有序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高品质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
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深圳深入开展“红树林+”行动,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落地运行;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游憩骨架,在全国范围内先行编制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敲响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全国“第一拍”,让高密度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更可亲近、可感知、可互动。
城市特色魅力更加彰显。深圳弘扬科学、人文、艺术精神,像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城市空间,注重山边河边湖边海边“四边”美感,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南头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遍地精品建筑、精品街区、精品设施成为别样的城市风采。
始终坚持陆海统筹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动力更强、魅力更显、海味更浓
深圳牢牢把握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大战略机遇,统筹谋划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和国际合作全方位发展,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5409亿元,占 GDP比重14.7%。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深圳大力培育壮大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建成华南地区大型船舶维修改造基地,推出一批邮轮游、游艇游、海上游产品,持续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涉海经营主体增长至11万家。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更具成色。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国际班轮航线增至275条,港口 LNG接卸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小漠国际物流港正式开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深圳一体化推进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规划建设,引进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全市涉海创新载体增加至86个,集聚海洋领域院士11名。
滨海城市生活魅力凸显。深圳实施西部海岸带活力风貌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沙滩浴场品质提升,海洋文化周、中国杯帆船赛等海洋文体活动精彩多元,200公里滨海骑行道基本贯通,市民尽享滨海城市独特魅力。
始终坚持追求卓越
用数智化、一体化、国际化引领驱动全球标杆城市建设
深圳前瞻谋划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时代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空间数智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打开城市全新发展空间,创造无限发展可能。
创新推动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深圳探索制定人机友好型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先行建成全域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打造涵盖空中、地面、地下、海洋的四维时空数字底座,支撑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加快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圳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携手香港共同研究“2050+城市发展愿景”,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联合东莞、惠州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深中一体化空间协同规划,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创新构建国际化街区建设体系,高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配套设施、优良环境品质和开放包容氛围的街区,利用国际红树林中心等重大平台开展城市形象全球推介,“鹏友圈”不断拓宽,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面向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奋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来源|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