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推动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不足亿元增长到超万亿元,实现了从落后边陲小镇到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精神的磅礴伟力。4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市分行)秉承改革开放精神,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率先自主开发地方财税库关行横向联网系统,为全国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作出了有益探索。创新以科技赋能智慧国库建设,率先推出微信缴税、跨境缴税、离境退税等多项电子化便利措施,2024年国库业务量达1.28亿笔,年退税金额超2300亿元,业务电子化程度高达99.9%。守正创新,加强全流程监督,护航财政“钱袋子”,有力支持深圳“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特区国库”的生动答卷。
以“闯”的精神,率先开发地方横联系统,为全国国库系统建设贡献“深圳智慧”
率先开发上线地方横联系统,为深圳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经济腾飞提供有力国库服务保障。受特区制度优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深圳成立以来,财政收入一路跃升。为解决财政快速增长带来的国库资金入库管理方面的挑战,进一步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994年,深圳率先开展财税库关计算机横向联网调研,1998年,深圳市分行在全国率先自主开发地方财税库关行横向联网系统(以下简称地方横联系统),2000年上线运行,打通了国库与财政、税务、海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收入、退库、支出等业务首次实现电子化办理,大大加快税款入库速度,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2009年,深圳地方横联系统完成改造升级,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一等奖”。
深圳经验走向全国,国库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地方横联系统的开发运行实践,为全国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线TIPS系统,随后陆续推广上线了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国库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功能全面、便捷高效的国库信息化体系逐步铺开。深圳市分行按照总行部署,市本级、区级国库分别于2013年、2017年上线TCBS系统,2018年,深圳上线TIPS系统,并随着TMIS系统的分阶段上线,实现了会计核算、统计分析、现金管理、事后监督、国债等业务信息化管理大升级,形成以“3T”系统为主体、自建系统为辅助的国库信息化总体架构,为国库资金及时“入库”、合规“出库”和安全“存放”提供了有力保障。地方探索与国家实践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国库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以“创”的干劲,机制与科技双轮创新驱动,服务地方财政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机制创新,服务地方财税经济发展大局
先行先试,盘活财政资源。2014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城市。深圳市分行联合财政部门及时研究制定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细则,规范各环节操作管理。加强财政库款监测和国库现金流预测,与财政部门科学确定操作规模、期限、时间。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以来,累计操作116期、金额超3万亿元,实现利息收入超230亿元,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增值。
主动担当,护航财税改革。无论是深圳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还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营改增、个人所得税、国地税机构合并、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重大财税改革,深圳市分行始终坚持精诚协作,积极建言献策,及时调整核算系统参数(每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涉及参数调整达数千条),动态监测业务办理情况。自2018年起,支持社保费征管职责划转,社保费由税务部门征缴入库。2022年,深圳市分行高效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企纾困,保障退税资金快速直达企业,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市场注入“及时雨”。
“三位一体”,创新国债管理模式。深入打造金融为民暖心工程,实施国债巡查、国债下乡、提醒兑付的“三位一体”国债管理体系,构建“财库银合力监管、多样化国债巡查”新模式,切实提高国债巡查效能。2022年至2025年8月,现场巡查网点1136家,覆盖面达86.13%。制定“面向来深务工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居民”的深圳特色国债下乡工作方案,发挥几家抬合力,组织承销银行走进项目工地、家政保洁公司和工业园区,精准触达来深务工农村居民。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兑付服务,为港澳跨境投资者提供口岸接送、兑付绿色通道服务。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智慧国库更显为企为民本色
数智加持,便捷缴税。2012年,深圳率先实现“MIS刷卡缴税”,降低了征缴时间和成本;2015年8月,深圳率先开通“微信缴税”,纳税人随时随地滑动指尖即可轻松完成缴税;2017年6月,全国首创“跨境电子支票缴税”,便利了境外纳税人缴税。针对跨省异地缴税需求,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改造系统,已有22家在深商业银行实现纳税人异地跨省电子缴税服务。目前,税费缴纳已实现电脑端、手机端(包括微信、支付宝)全覆盖,并支持跨境人民币缴税,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缴纳方式和渠道。
智慧退税,少跑快办。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深圳退税速度不断加快:2023年9月,液化天然气(LNG)退税实现电子化;2024年10月,个人邮递物品退税实现电子化;同年11月,跨境人民币缴退税实现电子化;同年12月,深圳获得全国首批海关非政策性退税电子化试点资格,国库收到退税指令当日即可完成税款退付;2025年8月,全国首笔通过跨境支付通办理的离境退税业务在深圳落地。深圳当前国库年退税金额超2300亿元,退税“红包”快速直达企业和个人,助力企业发展和地方消费。随着国库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深圳国库业务电子化程度及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深圳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电子化程度高达99.9%。
以“干”的作风,强化全流程监督,守护好财政“钱袋子”
从“人控”到“机控”,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2021年深圳国库各项业务量首次突破1亿笔,2024年业务量达1.28亿笔,每一个环节、每一笔业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深圳市分行持续强化内控,制定《深圳国库会计管理实施细则》、标准化业务操作手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各岗位人员恪守职责,牢记安全准则,准确办理每一项国库核算业务。
由“一机多库”到经理“飞地”国库,不断优化区级国库核算管理模式。2017年,深圳率先实现全辖代理库一次性全部上线总行TCBS核算系统,将代理库纳入市分库同一核算主体,实现“一机多库”核算模式,各区库核算用户及业务参数由分库统一管控,全辖核算业务实现统一监控。2018年,开创经理深汕特别合作区“飞地”国库新模式,深圳市分行直接经理合作区国库,有效提升合作区国库履职效能。
由定期演练到突发实战检验,不断织密织牢应急保障网络。无论是非典、新冠疫情,还是台风暴雨,深圳国库人总能坚守岗位,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国库服务不中断、各项应急拨款“即来、即审、即办”。特别是2022年底新冠疫情在深圳暴发期间,深圳市分行提前制定“三班轮岗制”预案,国库部门全员上岗,有效保障了各项财政收支和年终决算顺利完成。
四十年春华秋实。深圳国库的成长轨迹,正是改革开放精神在财政金融领域的生动注脚。从地方横联系统的“敢为人先”,到机制与科技的“双轮创新驱动”,再到风险防控的“稳健守护”,深圳国库不仅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更为全国国库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市分行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笔、以特区精神为墨,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国库答卷。
来源|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