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争先,勇往直前。自2023年8月起,广东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深入开展“苦干实干、争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一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实效突出的典型案例。现开设专栏,推介近期评出的今年第一、二季度典型案例,供各地各单位交流借鉴,汲取榜样力量,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奋力谱写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5年1月12日,深圳大亚湾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目前,全省4处美丽海湾中,大鹏新区拥有大鹏湾和深圳大亚湾2处,实现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上企沙海景 朱芷婷 摄
坚持系统治理
深圳建立“5个涉海核心部门+11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首创无人机24小时自动巡查模式,实现对125公里海岸线、近岸海域半径8公里的全覆盖巡查监管。实施入海总量、入海排口、海洋垃圾等全要素海洋环境管理,实现261个入海排口、40条入海河流全部达标,沿海岸线海洋垃圾“动态清零”,近三年海域水质保持一类。
坚持生态优先
深圳投资超13亿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营造修复红树林13.42公顷,自然岸线保有率65.7%。打造全国首个以珊瑚保育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688个人工鱼礁礁体,增殖放流鱼虾贝苗等经济物种超8000万尾。2022年以来累计调查发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20种、深圳新记录物种10种,发现并命名植物新种“坝光水蕨”。
坚持绿色发展
深圳推动龙岐湾EOD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发布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地方标准,落地全国首个LNG冷源养殖示范项目,打造大鹏LNG、核电基地近零碳试点,预计年降碳量达5万吨,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加快深圳海洋大学、海洋博物馆、国家深海科考中心一体化建设,我国自主研发的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研发测试平台“合作者号”浮标正式投入使用,推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坚持共建共享
深圳拓宽美丽海湾建设多元投入渠道,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首创“慈善信托+专项基金”模式,发起红树林保护募捐,培育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累计遴选30余个海洋生态环保项目予以超200万元资金扶持。依托银叶树群落、海洋地貌等资源,打造7家自然学校和环境教育基地,编写全国首部银叶树科普书籍,品牌活动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超300万人次参与。
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