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十五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宏观战略态势研究2025全文发布

时间:

2025-11-05

作者:

浏览次数:

该报告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于 2025 年 10 月发布,聚焦 “十五五” 期间我国宏观战略态势,核心围绕 “挑战性战略机遇期” 展开,从总体判断与十大战略任务两方面,明确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总体判断:锚定 “挑战性战略机遇期” 核心特征


外部环境属性转变:外部环境从 “松弛” 转向 “紧张”,但 “和平与发展” 仍是时代主题,战略机遇期属性从 “抓住机遇” 转为 “塑造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4-2029 年中国将贡献全球新增经济活动的 21% 左右,是未来 5 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超七国集团总和、近美国两倍;美西方国家因内部治理问题,将矛盾象征性指向 “经济全球一体化” 并 “指责中国”,有限冲突风险上升但可控。


外部战略压力曲线:“十五五” 期间外部战略环境压力呈 “二次曲线,先升后降”,预判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5 月俄乌冲突进入收敛阶段,此后美国或对中国实施军事示威与施压,2024 年下半年至 2026 年末需做好战略抗压准备,尤其要应对 “东海 - 台海 - 南海” 三海联动风险,同时经略中东、拉美等区域;中美正转向新实力对比下的务实战略竞争,产业链嵌套、核威慑等因素保障战略稳定。


数智化与全球产业链格局:信息技术变革机制与路径浮现,数智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趋稳,2030 年前将形成以中国为枢纽的全球供应链 - 产业链 - 价值链新格局。中国需坚持 “技术 - 产业” 路径,借 “一带一路” 在中东、非洲等区域布局产业链,虽短期劳动力密集型组装产业受冲击,但中长期可强化全球影响力;中美是数字经济战略博弈核心玩家,其他国家依卷入程度参与。


国内治理核心:“认知” 三维度:国内治理关键词为 “认知”,含政治、经济 - 金融、社会 - 文化三维度。政治认知聚焦 “稳定与信任”,强化民众对发展模式的预期与对政府的信任,提升对虚假信息的抵御力;经济 - 金融认知聚焦 “信心与活力”,以 “高质量公平发展” 为核心,分群体稳定预期(如保障先富阶层财产安全、缓解中产阶层焦虑、为青年群体创造上升路径);社会 - 文化认知聚焦 “团结与自信”,治理社交媒体平台、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文化产业出海与旅游产业思想教育功能,强化正能量传播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经济产业与社会治理重点:经济 - 产业领域重点完善区域经济带战略枢纽布局,确立北京、天津、上海等 9 个战略枢纽城市,构建区域优势产业条块,推进国内一体化大市场建设,以上海临港片区为试点,在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形成可复制成果;社会治理需推动 “线上 - 线下闭环” 新型体系,发挥数字技术与 AI 赋能作用,治理 “泛饭圈化”“境外敌对势力舆论渗透” 等问题,提升网络犯罪治理能力与社会心态建设水平。


二、十大战略任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打通数据要素流通堵点:数据是数字经济关键驱动要素,可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优化社会治理,但当前存在数据确权不明、质量与标准化不足、交易体系不完善、国际流动法规缺失、安全隐私风险突出、技术基础设施差异等 “堵点”,需针对性破解。


建设科技外交能力体系: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科技竞争成国际战略核心,我国面临国际科技合作空间被挤压(美国筑 “小院高墙” 管制科技、人才)、全球科技治理参与度不足(中国大陆发起国际科技组织仅 41 个,远少于美国 511 个;“十四五” 主导 ISO/IEC 国际标准仅占 2%)、应对美西方干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拓展合作空间、培育复合型人才、完善保障机制。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当前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以提振信心为核心,引入非常规货币政策并优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充分利用国债工具(如研究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路径),结合行为理论建立宏观经济预期管理模型,优化预期指引。


推进数字治理与数智社会建设:加快直播经济、微短剧等新业态创新,培育数字经济区域优势与出海竞争力;优化基层数智治理,完善城乡资源流动机制,提升全民数字素养;重塑数智社会价值竞争,构筑数据伦理,缓解数据两极分化与南北国家技术分裂,推动数智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级 “新金融战略”:针对全球金融治理新格局与国内金融风险(如上市公司造假、监管薄弱),“新金融” 需兼顾资本高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长期投资;国际层面分阶段推进:当下构建兼容 SWIFT 的跨境支付平台,“十五五” 推广非美电子支付系统,未来十年提升人民币在储备体系占比,十五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均衡化。


打造中国特色绿色低碳模式:在 “双碳” 与美丽中国目标下,需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精细化管控体系、统筹生态补偿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健全市场化机制)、补齐生态安全防控短板(布局防灾工程、协同污染治理)、应对全球生态博弈(坚持自主行动、规划新型能源体系),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发展与保护等四组关系。


建设功能性旅游强国:从 “旅游大国” 向 “旅游强国” 转型,需提升旅游软实力(借社交媒体推广签证政策、讲好中国故事)、活化文化遗产(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开发西部旅游资源(推动西部文旅融合、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旅游等多元产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缓解旅游供需时段错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复合型文旅人才)。


破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合力不足(高校、政府、社会相互指责)、人事体制僵化(“身份管理” 制约人才灵活使用、科教分离)、学科专业调整滞后(脱离产业需求、结构固化)等问题,需构建协商合作机制、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分步推进人事放权与编制改革、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平衡的用人机制,完善 “政府 - 高校 - 市场” 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基础学科靠政府、应用学科引市场)。


发展中国特色新医疗产业: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与医药行业两大方向,高端医疗器械需突破核心部件 “卡脖子” 风险,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与出海支持体系(如法律辅导),借 “一带一路” 拓展医疗基建合作;医药行业需提升创新药审批效率、优化医疗器械招投标标准(避免 “劣币驱良币”)、创新采购支付模式,同时培养医工、医金等复合型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为指引,强化基础学科发展(推动高校科研育人、将基础学科前沿融入国家战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核心链接基础科学设施、研究与智能生产,实现跨学科协作与创新驱动,强化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与应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克服 “卡脖子” 问题,推动新质生产力上下游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