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

2025-11-21

作者:

浏览次数:

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我国提交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开启了更加系统、全面、低碳韧性的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深圳作为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核心枢纽为目标,不断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深圳市关于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决策部署,精准把握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的政策动向、抢占行业发展机遇、深化产业协同合作,2025年11月21日,由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深圳市前海同业公会、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支持的“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行业专家、国际组织代表、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等100余人齐聚现场,共话绿色金融发展新机遇,共探经济低碳转型新路径。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精准锚定绿色金融前沿方向与市场实践需求,构建“国际视野+产业洞察+实践落地”三维内容体系,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权威机构专家,分享国际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前沿趋势、创新模式与成熟经验,为行业引入全球先进理念与实践参考;聚焦深圳发展实际,解读双碳、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机遇,金融机构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及金融政策发展现状,助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深圳市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5)》、湾区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和《大湾区ESG发展白皮书(2025)》三项成果,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进一步夯实大湾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市场前沿”篇章

链接全球智慧 共享前沿实践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BIOFIN)国家协调员及项目负责人冷斐女士以“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实践与趋势”为主题展开分享。她指出,调动资源支持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识性热点议题。《昆蒙框架》明确提出到2050年需要填补每年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当前,生物多样性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UNDP通过BIOFIN倡议已在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并获得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在90个国家开展BIOFIN的项目,实践超过160项创新解决方案;国内层面,在2022年多家机构共同发起《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并可喜的看到今年人行发布《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稿)》,以积极贡献于中国履行《昆蒙框架》。冷斐进一步介绍,UNDP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成功支持我国多个项目,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农业土著品种保护项目等多个标杆项目都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未来,BIOFIN将继续推动公私部门协同联动,以创新金融工具和政策机制填补资金缺口,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主任赵亮聚焦跨境业务的自然风险与机遇管理,为应对跨境自然风险提供了实操性参考。他强调,自然风险已直接转化为经济风险,世界银行《自然相关的经济案例》报告显示,若重要生态系统崩溃,2030年全球GDP至少下降2.3%;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更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列为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之一。与此同时,国际监管对跨境业务监管趋严,欧盟《新电池法规》《碳边境调整机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等多项绿色新政相关法规已落地或即将实施,美国等国家虽对部分法规存在主权、商业机密保护等争议,但全球范围内跨境业务的自然合规要求已成为趋势。在机遇方面,赵亮呼吁有效管理自然风险可为跨境业务带来多重价值,对企业而言,能增强自身韧性,依托健康自然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挖掘“自然向好”创新业务模式;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来说,可通过评估资产自然风险优化投资决策,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赵亮表示,跨境企业需主动适配国际规则,在应对风险的同时把握转型机遇,助力全球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成果发布环节,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程振华,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孙旭,中诚信绿金国际首席运营官沈双波,商道融绿副总经理钱强等嘉宾共同登台,发布《深圳市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5)》、湾区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和《大湾区ESG发展白皮书(2025)》三项重要成果。其中,《深圳市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深圳绿色金融在政策框架构建、市场产品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的先行实践,全面展现深圳绿色金融发展的“硬实力”;《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作为大湾区首个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进一步打通绿色金融标准跨境互认路径,为区域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湾区ESG发展白皮书(2025)》聚焦区域ESG政策协同与企业实践案例,为跨区域绿色合作提供清晰指引。


“产业发展”篇章

立足深圳实践 解读转型机遇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发展改革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所所长纪炘烨深入解读了深圳城市碳达峰路径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机遇。他介绍,深圳已构建起碳达峰“1+N”政策体系,以十大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深圳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较高、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正突破常规路径,探索技术、模式、管理创新的特色达峰之路。纪炘烨表示,深圳正通过科技赋能、市场驱动、全民参与的多元路径,在新能源、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持续释放产业机遇,未来还将深耕超充之城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智能电网等产业机遇,同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与国际合作,推动跨区域绿电交易与低碳技术输出,为超大城市场碳达峰提供“深圳方案”,全力打造超大城市碳达峰的示范标杆。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中诚信绿金国际首席运营官沈双波女士梳理了大湾区ESG政策的演进脉络与产业发展实践,结合企业ESG信息披露、评级应用等真实案例,为市场主体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操作指引。她介绍,区域内上市公司2024年度可持续信息披露率已达51.84%,较上年增长8.04%,其中非银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披露率领跑,电子、汽车行业增速显著,标志着大湾区企业ESG实践正从“合规应对”向“价值创造”加速进阶。沈双波强调,当前大湾区已形成“政策+金融+市场”三重驱动格局,三地政策协同衔接,绿色信贷、碳配额质押等金融工具为企业转型注入充足资金动力;ESG评级成为市场重要参考依据,多数行业评级集中在“中等-良好”区间,企业普遍聚焦产品安全、员工权益、绿色转型等核心议题。未来,大湾区需进一步推动三地ESG标准互认与信息共享,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协同提升,持续完善“金融赋能-绩效提升-价值转化”的正向循环,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ESG可持续发展生态。


“市场实践”篇章

聚焦政策动向 明晰业务机遇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FI)中国顾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秘书长、商道融绿副总经理钱强分享了金融机构赋能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与实践机遇。他指出,我国“双碳”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央已将绿色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央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等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生态环境部明确2030年碳市场建设目标,为金融赋能经济转型奠定坚实政策基础。当前,绿色信贷增速逐步放缓的现象,而传统高碳行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对此,金融机构需通过洞悉行业转型趋势、量化企业转型风险、核算投融资碳排放筑牢业务基础,同时积极创新可持续挂钩贷款等金融产品,并依托大数据挖掘低碳业务机会。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更需将相关风险纳入投融资决策全流程,借助专业数据库与工具开展科学风险评估。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孙旭进行了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及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宣介,分享了深圳市绿色融资主体在库企业及项目情况。她表示,深圳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出多层级扶持政策,覆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鼓励企业及项目对照《深圳市绿色融资主体库管理办法》自主申报入库。


本次活动不仅为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搭建起跨机构、跨领域的沟通桥梁,更通过前沿趋势分享与实践经验交流,为市场主体精准把握绿色发展机遇、深化产业协同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将持续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更多绿色金融创新实践落地见效,进一步打通“政策-资本-产业”的协同通道,在助力超大城市碳达峰示范、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方案”,做深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