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与路径”专题活动现场,《粤港澳大湾区ESG发展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作为核心成果之一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由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与中诚信绿金国际有限公司联合编制,依托公开研究披露数据及中诚信绿金ESG评级数据库的专业支撑,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ESG发展脉络,为区域政策制定、企业实践及投资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夯实大湾区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基础。

核心内容:多维度解码大湾区ESG发展实践
1.政策体系:多层次协同构建ESG发展制度框架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国家战略引领、地方特色落地、跨境协同推进”的ESG政策体系。其中,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建设 助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工作方案(2025—2027年)》等多份ESG及双碳领域政策,锚定碳达峰中心任务,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香港通过《香港气候行动蓝图 2050》《可持续披露路线图》等制定气候战略,并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行动与ISSB准则全面对齐,2025年起分阶段强制上市公司披露气候信息;澳门以《澳门长期减碳策略》部署低碳电力、绿色交通等六大领域,各地政策差异化互补,共同筑牢区域发展制度根基。
2.行业实践:披露率稳步提升,转型向“价值创造”升级
白皮书聚焦十大核心行业,揭示大湾区行业ESG发展“梯度推进、亮点突出”的特征。2024年,大湾区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率达51.84%,较2023年提升8.04个百分点,非银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行业披露率位居前列;电子行业以29.03%的披露同比提升率成为增长主力,其中有91.25%开展了重要性议题评估,展现行业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当前,各行业虽普遍面临供应链管理、环境信息披露、数据隐私保护等共性挑战,但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金融协同为转型注入新动能:家电与汽车行业构建“动力电池—储能—再生金属”闭环回收体系,计算机行业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使数据中心碳排放下降40%,基础化工行业依托氢治金、绿氢炼化技术加速绿色转型,行业ESG实践正从“合规驱动”向“价值创造”升级。
3.区域协同:核心城市引领,一体化破局前行
目前,大湾区已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深港碳市场合作备忘录等多项协同机制,同时面临信息披露标准差异、数据跨境流通瓶颈、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催生了深港绿色合作、跨境碳市场试点、绿色金融联动、国际合作与示范效应、产业协同创新等多维ESG创新发展机遇。
4.绿色金融:多元产品赋能,构建可持续金融生态圈
大湾区已形成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为核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香港依托离岸市场和标准接轨优势持续推出绿色零售债券及跨境主题债券;广州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在碳配额交易、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上先行先试;深圳探索推动“碳账户+降碳贷”模式,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澳门则依托“中葡平台”定位,拓展生物多样性、“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债券等跨境工具,初步形成“核心城市示范+周边城市错位发展”的绿色金融矩阵。
5.标杆案例:提炼企业ESG实践的“大湾区样本”
白皮书精选腾讯控股、广汽集团、中国平安等6家标杆企业,提炼可复制的ESG实践路径。腾讯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及供应链全面碳中和,其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入选UNGC“二十年二十佳”案例;广汽集团构建“1237”双碳发展规划,牵头国家级车网互动试点;中国平安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模式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新增绿色投资超600亿元。这些案例充分展现大湾区企业将ESG理念融入核心业务的创新成果,为全行业提供实践参考。
未来展望:三维度共建国际一流ESG生态
白皮书从政策、企业、投资者三大维度提出发展建议。政策层面,推动粤港澳三地ESG标准互认与跨境监管协调,依托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监管平台;企业层面,将ESG融入战略核心,设立可量化的减排与社会责任目标,接轨TCFD、ISSB等国际标准提升披露质量,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投资者层面,加强ESG投资理念普及,参与搭建大湾区ESG企业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跨境交流与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