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举行2025年三季度广东省金融形势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处、信贷政策管理处、支付结算处、外汇管理二处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11家媒体单位参加。
袁中红
调查统计处二级调研员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金融指标呈现总量稳、结构优、价格降特点
总量方面,增长不断加快,对实体经济企稳向好形成有力支撑。
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融资总量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25年1-9月,辖内累计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844亿元,同比增加153亿元。截至9月末,广东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带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贷款578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贷款1418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带动相关贷款授信超290亿元。1-9月,
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37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稳步扩大。9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6月末回升0.9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同比多增3669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38.3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同比多增3724亿元。前期利率调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存款活期化趋势延续。9月末,广东省住户及企业部门活期存款余额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百分点,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
结构方面,政策引导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果持续显现,融资方式、金融资源投向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从融资渠道和工具结构看,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占比进一步提高。1-9月,广东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和地方政府债券等市场化直接融资增加7622亿元、同比多增1702亿元,占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1.9%、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从资金流向结构看,持续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扩大政策工具运用,金融资源进一步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8月末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科技贷款同比增长9%,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03.3%,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增长6.5%,普惠贷款同比增长8%,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4.5%。
债市“科技板”政策落地5个月以来,截至9月末,广东省已有23家市场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535亿元。
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9月末,制造业单位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6月末加快4.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6月末加快2.5个百分点。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领域,9月末,粤东西北地区贷款同比增长6.5%,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0.6%。其中农村贷款增长11.1%,农户贷款增长8.5%。
价格方面,金融部门让利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持续下行。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准降息,持续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为银行向企业让利提供更多空间。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续释放,以及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有序推进,融资成本低位进一步下行。2025年9月,广东辖内(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机构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94%,同比下降57个基点;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68%、同比下降47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1%、同比下降13个基点。
二、聚焦提供优质保障,金融服务质效稳步提升
一是优化入境人员支付服务环境。
深化外籍人员境内支付重点场景建设,全国首推由机场管理方建设运营外籍人士便利化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支付、通信、交通、文旅等全天候咨询服务。推动广州地铁开展地铁闸机受理改造,支持外籍人员持境外银行卡拍卡过闸,提高外籍人员乘坐地铁便捷性。做好138届广交会支付服务保障工作,提前推送外籍人员支付服务指引,在场馆内建设咨询台。
二是强化防汛、防疫、防台风金融服务保障。
基孔肯雅热疫情、“桦加沙”台风等灾害发生后,及时开通资金汇划“绿色通道”,确保应急救灾款项及时、足额拨付,三季度,全省国库紧急拨付灾害救灾资金超200笔、金额5亿元。积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全力满足防疫金融需求以及保障受灾企业和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三是增强征信服务供给。
指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粤信服”平台等各类征信平台,把征信融入信贷产品全流程。丰富征信查询渠道,2025年1-9月,自助和柜台渠道累计提供个人查询278.6万笔,企业查询9.6万笔。
三、围绕培育新动能,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展现新亮点。深入推动“南沙金融30条”宣传和落实,联合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88条实施举措,举办政策解读暨工作推进会,推动金融租赁公司外币直接借款等创新业务在南沙落地。
二是科技、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申建取得新进展。配合总行就广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向广东省政府征求意见,促成茂名入选新一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三是跨境试点业务稳步发展。拓展“跨境支付通”使用场景,6月末上线以来办理业务32.5万笔、金额17亿元。支持14家医院、3所学校纳入“白名单”机构。深化“跨境理财通”试点,截至9月末,支持大湾区17万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理财产品,境内34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展业,办理资金汇划1262亿元。
下一阶段,我行将继续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执行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聚焦“
1310”战略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提升金融供给的适配性和精准性;维护利率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持续深化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促进银行稳健经营与让利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南沙金融30条”落实落细、茂名深化普惠金融改革、跨境试点业务提质扩容等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谢谢大家!
南方都市报记者: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包括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上述政策对广东地区的经营主体带来哪些便利?
刘若君
外汇管理二处四级调研员
感谢您的提问。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扩大高水平开放,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一揽子9条政策措施,将有效提升广东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助力吸引和利用外资,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取消境内直接投资前期费用基本信息登记、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登记等政策,通过缩减业务流程,大幅提升经营主体业务办理效率。又如,将前期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效果良好的港澳居民境内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推广至全省,可有效满足更多境外个人在境内工作、生活等合理购房需求。截至2025年9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辖内共办理了3870笔境外居民内地购房业务,发生跨境收入折合人民币共34.19亿元。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积极向总局申请,近期获批在辖内开展两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
一是广东成为全国首批绿色外债试点地区。
绿色外债试点紧扣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开放与安全三大原则,主要便利境内非金融企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专项用于绿色发展或低碳转型项目。该试点政策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外债的跨境融资额度,将绿色外债试点业务的类别风险转换因子由1下调至0.5,扩大了企业的跨境融资空间;另一方面,提升业务办理便利化水平,该项业务由银行直接办理。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外债作为一项创新跨境融资工具,有利于吸引全球金融资源向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有序聚集,将在广东加快低碳转型、促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试点扩围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为继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辖内第二个获批开展QFLP外汇管理试点的区域。该试点有利于提升合作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实行余额管理模式,赋予试点基金管理企业更多资金运作自主权,允许其在登记的规模内自由汇出入本金,并可在其发起成立的多个QFLP试点基金之间灵活调剂额度,实现“额度共享+动态调剂”;第二,简化外汇登记,建立以基金管理企业为主体的外汇管理新模式,管理企业办理外汇登记即可,试点基金无需再单独办理登记;第三,跨境汇兑手续更加便捷,大幅精简办理跨境资金汇兑手续所需的资料,真正实现“减环节、降成本、提效率”。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将按照总行总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深入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各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落地实施,更好服务广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记者:当前广交会正在广州举办,请问今年对于外籍客商出行、消费支付等有什么进一步的便利化措施吗?
丁彩虹
支付结算处副处长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认真落实总行、省市关于优化支付服务的工作部署,在138届广交会开幕前,推动广州地铁实现境外银行卡“拍卡”过闸、白云机场外籍人士便利化服务中心正式开业,为外籍客商提供全流程的支付服务指引,以更加便利的支付服务助力外籍客商顺利奔赴“广交之约”。同时,组织清算机构、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在重点商圈、场景推出餐饮、购物等主题促消费活动,提升广交会“以展促消”效果。
一是推动广州地铁实现境外银行卡“拍卡”过闸,不断提升外籍客商出行便利度。
为了让外籍客商享受与境内居民同等便捷的交通服务,我行会同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广州地铁开通境外银行卡“拍卡”过闸项目正式落地。持有维萨、万事达、美国运通、JCB等境外银行卡的外籍客商,将银行卡贴近读卡区即可便捷进出站。目前,广州地铁近400个站点约9000台闸机均已完成升级改造。这项便利措施有效打通了机场、口岸、码头等入境第一站至广交会场馆、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商旅目的地的快速通道,进一步助力广州打造更友好的涉外营商环境。
二是推动白云机场外籍人士便利化服务再升级,有效提升入境首站支付便利化水平。
为更好满足外籍人员多样、便捷的支付服务需求,我行在前期建成的综合服务台基础上,联合机场管理方进一步升级建设“白云机场外籍人士便利化服务中心”,为外籍客商提供多语种、7×24小时的支付、通信、交通、文旅、会展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实现“一柜通办”体验。同时,我行组织开展机场商户全面巡检,确保能够顺畅受理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并准确张贴受理标识;加强ATM机具和外币兑换网点服务保障,持续优化机场支付服务环境。
三是面向外籍客商开展全流程支付宣传,提升宣传精准性、有效性。
围绕外籍客商入境前后等节点,我行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多语种的支付服务宣传。在外籍客商行前,联合对外贸易中心通过电子邮件向参展客商发放支付便利化手册;在外籍客商抵达后,依托商圈景区、交通枢纽、场馆内外等重点场景,布放双语《外籍来穗人员支付服务手册》、张贴统一受理标识、播放宣传视频。同时,在广交会场馆内建设支付服务咨询台,派驻专业人员为外籍客商提供移动支付绑卡等指引,不断提升其对境内支付服务的认知度。
四是多措并举开展外卡促消费活动,便利外籍客商畅享消费优惠。
以全运会、广交会“双会联动”为契机,围绕“激情全运 畅购广州”主题购物节和“食在广州 品味全会”美食嘉年华等消费主题,面向外籍客商等消费群体,推出促消费活动。如,指导广东银联在大湾区开展“锦绣粤港澳,省钱用银联”外卡立减活动,覆盖餐饮、酒店等8000余家门店。
借此机会,欢迎在座的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并报道广交会期间提升支付便利性的相关工作,谢谢大家!
信息时报记者:请问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五运、残特奥会、元旦春节等重大活动和节日,会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促进消费?
黄载良
信贷政策管理处副处长
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工作部署,强化部门间信息交流共享,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构建“四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支持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一是出台“一份工作方案”,健全金融支持消费政策体系。
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广东金融支持促消费扩内需专项行动方案》,针对四类消费群体部署开展消费金融产品服务提质惠民、加快金融助力增收促进、推进消费金融增量扩面、强化消费设施金融保障支持、推进消费金融环境优化提升、实施消费市场融资渠道畅通拓展等六项金融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指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需两端发力,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和环节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用好“一项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金融供给力度。
发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的牵引带动作用,联合商务、文旅等部门组织开展政策宣讲与融资对接活动,激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粤菜师傅贷”“潮玩版权贷”“市民贷”“民宿贷”等金融产品,推广“金融+文旅”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模式,持续加大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自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设立以来至9月末,已撬动辖内主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贷款近300亿元。
三是建立“一个项目主体库”,推进常态化融资对接。
协同省发改、文旅、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主体清单,覆盖近10万市场经营主体,并精准推送至有关金融机构,定期收集反馈对接情况,便利银企对接。
四是汇编“一个政策产品库”,打造线上线下宣传矩阵。
组织辖内主要银行机构梳理、汇编形成广东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类信贷产品库,破除信息壁垒。联合省文旅厅、省商务厅举办多场服务消费重点领域银企对接活动,覆盖省内各地市,围绕金融支持政策、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案例等进行宣贯,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落地和产融对接渠道,加快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接下来,广东省将迎来十五运会、残特奥会、元旦春节等重大赛事活动和节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持续加快推动“金融+体育+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多方面强化金融资源投入,提升消费领域金融服务能力,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提供更大金融支撑。
一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并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两项贴息政策相配合,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重点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为扩内需增活力添动力。
另一方面,拓宽金融服务深度。指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消费一线,在赛场、重点商圈、特色街区、民俗活动等场所开展特色主题促消费金融活动,激活线下消费氛围,在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围绕赛事、旅行、亲子等多元需求,加大消费满减让利等活动力度,提升市民消费购物积极性。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