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气候风险管理良好实践文件,旨在分享银行在气候风险管理中的行动。香港金融管理局分析了21家银行,这些银行都已将气候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气候风险管理良好实践介绍:
1.实施量化为主的气候风险管理框架
所有银行都已经建立并完善气候风险管理框架,这些框架与气候战略一致,反映了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和运营规模、性质和复杂性。银行已经将气候风险纳入现有风险管理政策,并明确分配了气候风险角色和职责。一些银行以风险评估系统为指导,建立了关键风险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并定期评估气候风险的影响。这些评估从地区和行业的角度,使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工具,并重点关注银行在香港的业务。银行还使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物理风险评估平台,将结果纳入信贷业务和投资组合管理。
2.减少信贷决策中气候风险数据缺口
银行已经采取措施评估交易对手气候风险,并开发内部问卷弥补数据不足的问题。通过客户分类的方式,要求气候风险较高的客户提供更多信息,从而评估气候风险。一些银行还会评估客户的转型计划,全面了解气候风险状况。一些银行还采用了双重实质性概念,评估客户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在缺少数据的情况下,银行还会使用代理数据、外部供应商数据。随着数据可用性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银行正在继续改进气候评估方法和工具。
3.加强气候因素和传统风险的关系
银行基于气候风险传导渠道及其对传统风险类型影响,制定并实施了风险控制和缓解措施。一些银行设立流动性集中度指标和气候相关市场风险限制,监测气候风险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声誉风险方面,银行正在积极管理融资排放,并将漂绿风险纳入治理流程,同时考虑交易对手方的气候风险。银行还正在规范碳信用额的使用,完善碳信用项目选择和尽职调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