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广东正式实施绿色外债试点。试点首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辖内银行即为6家企业高效办理绿色外债试点业务,登记金额合计约2400万美元,标志着广东在探索跨境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拓宽企业低碳转型融资渠道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广东样本”。
赋能绿色产业 开拓跨境融资“绿色通道”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绿色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但绿色项目通常具有周期长、收益回报慢的特点,开展绿色项目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受限等问题。为解决绿色企业融资困境,引导境外金融资源有序流向广东境内绿色低碳领域,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近日印发《绿色外债试点业务指引(试行)》,通过“额度扩容+流程简化”双管齐下支持辖内非金融企业从境外融入资金专项用于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精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为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经营主体,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在政策正式实施前,在全辖范围内开展“绿色需求大摸排”,联合银行梳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绿色低碳领域的企业名单,并通过“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了解试点政策内容、准备申请材料,全方位支持企业通过绿色外债试点融入境外资金。“政策出台恰逢其时。”惠州TCL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周坚表示,“由于企业正处于业务扩张期,急需资金用于扩大光伏产能和研发光伏技术,因此通过试点办理了1000万美元的外债签约登记,不仅及时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也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了动力。”
扩大融资空间 增强绿色产业“造血能力”
绿色外债试点将类别风险转换因子由1下调至0.5,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可更少占用企业的全口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从而大幅提高企业跨境融资额度,为企业释放更多融资空间。
汕头天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锡盾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锂电材料产业升级改造关键期。在政策实施前,境外融资上限仅为3000万元人民币,难以满足升级‘六氟磷酸锂’项目的大额资金需求。试点政策落地后,公司境外可融资额度直接翻倍,破解了绿色转型资金瓶颈。”江门市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同样表示:“新政有效增强了企业生产经营中跨境融资的灵活性,尤其对于需要大量资金采购原材料的纸业公司而言意义重大。本次办理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外债签约登记,为公司生产可降解纸品提供资金支持”。
下放银行办理 业务流程驶上“高速公路”
除了额度提升,相关外债登记业务由银行直接办理是绿色外债试点的另一大亮点。广东企业可在银行实现外债登记、账户开立、资金汇兑“一站式”服务,显著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佛山市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建材进出口业务,近期计划从境外拆借资金用于购买绿色产品。“了解我公司相关需求后,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办理绿色外债登记业务,试点当天就完成了100万美元的外债登记,流程顺畅效率又高。”该公司财务人员黎润权感慨道。东莞添威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先生也表示,中国银行东莞分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服务方案,从提交申请到完成签约登记仅用了半天时间,引入了外债资金600万元,为企业生产电源供应器、变压器等绿色产品提供资金支持。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大对绿色外债试点的推广力度,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持续优化外汇管理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入绿色低碳领域,切实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外汇力量。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