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时间:

2025-11-19

作者:

浏览次数: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专章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加快城乡全域美丽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在接受《南方》杂志专访时表示。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南方》杂志:《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广东在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广东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徐晓霞:“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总量连续36年领跑全国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连续5年获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广东贡献。


绿色低碳发展领跑先行。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稳步下降,“十四五”时期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均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二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我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能耗、水耗水平领跑全国。三是引导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倒逼、优化作用,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环评准入把关,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一是强化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加快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和其他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积极推动火电、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加强机动车年检机构作弊行为打击,精准科学做好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二是坚持“三水”统筹,推动流域治理从干流向支流延伸,黑臭水体整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突出陆海统筹,推进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三是统筹地上地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在全国率先积极探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异位协同处置”“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等模式,建成全国首个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四是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利用处置,助力“两新”设备资源合理循环利用,协同港澳共同打造“无废湾区”。2025年1—10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0%,PM2.5平均浓度降至19.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2%,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2.6%,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得到有效保障。


打造绿美生态建设“广东样板”。一是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高标准打造南岭国家公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全省红树林面积总量、增量稳居全国首位。二是出台实施美丽广东建设“1+1”文件。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造广州增江等6个国家级美丽河湖,深圳大亚湾等4个国家级美丽海湾,率先以奖促建推动美丽县城建设,建成3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扎实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生态环境领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县城“以奖促建”,整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2025年底需基本消除的132条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87.9%。四是大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健全广东碳交易市场机制,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9亿吨、成交额66.58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制定林业、红树林碳汇等碳普惠方法学,碳普惠核证减排备案累计签发304.6万吨。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是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率先建成组网对臭氧等动态追因溯源,建成首个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自动监测站。打造智能开放的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全省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充分激活数据价值。二是提升生态安全防控能力。全面加强危险废物、重金属、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三是持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短板,全省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约11.5万公里,处理总规模达4020万吨/日,均位居全国第一。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前山河流域污染防治、珠中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小切口”立法。发布国内首个省级碳标签,并率先推动粤港互认。广州、深圳等城市入选国家环境健康城市管理试点,佛山入选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8市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


《南方》杂志:《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动“两山”转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实践?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徐晓霞:2017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厅积极组织各地级以上市、县(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建设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截至2023年,我省共有深圳市、肇庆市等8市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广州市从化区、汕头市澄海区等25个区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韶关市仁化县、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等9个县(区)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2025年,根据《关于开展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及复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5〕303号)要求,我厅组织完成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申报与复核评估工作,经厅集体审议并在网站公示,形成申报和复核推荐名单。一是推荐广州市、梅州市蕉岭县、河源市东源县、阳江市阳西县、韶关市新丰县、汕尾市陆河县、清远市阳山县共7个地区申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推荐广州市从化区、深圳市盐田区、河源市连平县、茂名信宜市、广州市增城区、深圳市罗湖区共6个地区申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推荐前三批(2017—2019年)11个已命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实践”创新基地复核评估。


系统发力夯实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基础


《南方》杂志:《建议》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前,广东肩负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使命。在谋划“十五五”规划之际,广东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徐晓霞:我省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当前生态环境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持续改善成效尚不稳固,面临大气环境提标、水环境扩面、美丽样板建设等新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湾区、“走在前列”目标还有差距。


为夯实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基础,“十五五”时期广东将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把握战略方位,在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勇挑大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十五五”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要依托在经济水平、创新能力、产业体系、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集聚发展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在发展中借势顺势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经济大省在经济与环保两个方面同频共振、共挑大梁。二是坚持问题靶向,破解生态环境品质系统提升核心难题。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虽稳中向好,但基础尚不稳固,噪声、油烟、恶臭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生态安全、新污染物管控、环境健康保障等领域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PM2.5治理进入边际效应递减阶段,要保持持续改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做大量工作。面对新形势,传统末端治理应更多转向源头调控、系统治理,更加注重新污染物治理;单一污染物治理模式需转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以城市为主、极不平衡的治理格局应向全地域延伸协调,系统推进全域美丽建设。三是立足湾区特点,以生态环境领域机制创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一国两制”是湾区的最大特色,也为生态环境监测并网和“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汽车尾气排放监管等工作带来客观制约。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也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要求。以“小切口”为突破口,出台更多“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在生态环境领域同保共治、立法协同、标准互认方面示范先行,率先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来源|南方杂志 广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