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枢纽,中国香港正积极巩固其在区域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近年来,香港在推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金融的重要中心之一。面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日益加剧,香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支持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推动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产品以及与气候相关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今年夏季,香港遭遇了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强的8月降雨,单月降水量超过350毫米,多个地区发生严重水浸,导致交通瘫痪和基础设施受损,且多次触发“黑色暴雨警告”。这一极端天气事件不仅突显了气候变化对香港及其他都市地区日益严峻的挑战,也显著推动了市场对可持续投资解决方案的需求,特别是在气候适应、基础设施韧性和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
区域层面的物理和转型气候风险促使香港政府、企业及投资者更加关注绿色和可持续的融资方案。香港金融市场加快了对可持续金融产品的推广,并强化了其作为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等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完善行业标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市场能够有效应对气候风险,并推动资本流向低碳发展和绿色项目。
与此同时,香港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显著进展也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今年,香港成功发行了431亿美元的国际绿色、社会、可持续及可持续挂钩(GSS+)债券,占亚洲跨境可持续债券市场的45%。这一成就不仅为香港在国际市场上巩固其绿色金融领导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彰显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在有效引导资金流向转型和提升韧性等关键领域方面的成效,为实现区域及全球气候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为推动香港和区域市场建立一致且可信的可持续投资标准,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2024年5月发布第一阶段成果后,于2025年9月8日在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技术支持下,正式公布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下称“《目录》”)的第二阶段,并启动了公众咨询,邀请业界积极提供意见,共同完善这一重要工具。
第二阶段的分类目录以2A部分为起点,计划逐步扩展至2B及后续阶段,确保分类目录能够持续更新和扩展,进一步完善其框架。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凭借支持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分类体系的经验,帮助确保香港的分类目录不仅对标《巴黎协定》目标和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等国际标准,还符合本地实际需求,并在科学性与国际框架互操作性之间实现平衡。

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第2A阶段
《目录》第二阶段主要更新
第一阶段的《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为四个行业下的12项绿色经济活动提供了清晰定义。第2A阶段分类目录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优化,重点提升体系的覆盖面与可操作性,使其更便于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使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举措:
新增部门:在第一阶段的四个行业(能源、交通、建筑、废弃物)基础上,纳入制造业和信息通信技术(ICT)两个行业。
新增经济活动:新增13项经济活动,总数从12增至25项;同时更新了第一阶段部分活动的技术筛选标准。
加入“转型”相关内容:为转型活动及转型措施制定具体评估标准,包括阶段性减碳目标、支持行业转型的措施、以及界定转型期结束的期限。
新增环境目标:增设“气候变化适应”,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物理风险。
为何本次更新对推动区域可持续金融市场非常重要?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应对的关注日益增强,区域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香港通过持续更新其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为推动这一市场的成熟和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持。
支持行业转型:2A阶段明确纳入了转型活动和转型措施,回应了高排放难减行业在实现稳步减碳路径中的实际需求。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今年8月的极端降雨事件凸显了本地在金融决策中需更加系统地考虑气候适应因素,以增强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保持可持续资本流入:凭借在可持续债务发行方面的领先表现,以及分类体系的持续升级,香港有望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并扩大资金在香港、内地、亚洲及更广区域的流动。
推动区域协同:从中国大陆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到香港分类体系的更新,亚洲在可持续金融框架方面正日益趋同,形成更加互操作的体系布局,推动本地区在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