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绿色发展解码:探索生态“定价”,园区循环化改造“减污降碳”

时间:

2022-04-06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陆续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立足大湾区发展背景和各市发展能级与特色,谋划铺设各具侧重点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其中广州、深圳两座核心城市均用单独章节突出强调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以及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等。


     此外,以产业园区为单位推进循环化改造也成为大湾区多个城市落实“双碳”任务的着力点。通过集中补助、集中监测等形式,推广打造循环低碳试点园区,加强污染物集中治理,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目前大湾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率已经远超世界其他湾区的平均水平。”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雅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既存在以深圳为代表的先驱,也存在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其向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型发展。


广深探索建立绿色“定价”体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进一步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这将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并释放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援引的测算数据,“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市场交易或货币性生态补偿,前提条件是要按照市场规律给生态产品定价。因此,能够为生态系统供给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旅游三类产品价值提供量化依据的GEP核算制度,在近年逐步被纳入各地“双碳”政策“工具箱”中。


    《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体系,扩大核算范围,推动GEP进监测、进规划、进考核、进决策。同时,推行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定价、信用、转化和交易体系,探索沙滩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生态产品市场。


     之所以提“健全”而不是“建立”,是因为早在2021年深圳就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涵盖核算实施方案、核算地方标准、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自动核算平台。


    “GEP核算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2014年深圳就开始在大鹏新区试点开展GEP核算,通过持续推进资产核算常态化数据收集工作,逐步筑牢建立完整核算体系的基础。”王雅斐表示,在探索建立GEP核算制度的过程中,“深圳模式”是首先选择行政区开展试点,积累形成规范化、可推广的数据采集模式后,逐步在全市铺开。


     广州也在最近发布的《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统计制度,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同时,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王雅斐建议,“广州可以借鉴深圳的先行经验,选择一个生态保护代表性区域作为试点,比如从化区,率先开展资产核算常态化数据采集工作,形成成熟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后,再逐步向全市推广。”


    “通过GEP制度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开展的价值核算,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能够更直观了解生态环境提供的潜在价值,引导城市在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取得更好平衡。”王雅斐说。


     目前,除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两市已经建立或明确提出要建立GEP核算制度外,浙江、贵州两省已相继发布省级“GEP核算标准”,江苏、山东、福建等多个省份也陆续启动GEP核算应用试点,GEP核算工作正在全国次第铺开。


多市加速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除以广深两市为代表加快探索引入GEP核算制度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均在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以产业园区为单位加速绿色循环化改造,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


     其中,《佛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储能”中心,同时结合村级工业园改造,围绕“一镇一业”促进污染集中整治。


    《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则明确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列为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工程之一,提出要在水乡新城产业开发区和中堂造纸基地实施循环化改造升级项目,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和碳排放。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组成部分,也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王雅斐表示,推进园区循环改造是在有限的区域环境承载力下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可以引导园区调整产业机构,通过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物耗能耗,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以中山市近年着力打造的“共性产业园”为例,其雏形脱胎于专营中小企业特定生产环节的“共性工厂”,将同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电镀、化工、印染等环保压力较大的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共享工厂”内,实现集中生产、集中监管,从而达到整体减污降碳的目的。


     在“共性工厂”的建设基础上,中山近年进一步提出要打造“共性产业园”,结合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工作,对“共性产业园”的用地、产能及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配套建设工业废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站和工业废气处理设备。


    《中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大财政支持,争取对“共性产业园”板块平台单位给予购置设备补助和服务企业补助。


    《征求意见稿》特别针对金属表面处理、家具制造、表面涂装等中小规模企业众多、分散、特定环节污染问题突出的行业,鼓励集聚发展,建设行业集中“金属表面处理共性产业园”“VOCs共性产业园”,实现同类企业污染物集中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还明确“VOCs共性产业园”享有《中山市涉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环保管理规定》的豁免政策,但园区所有涉VOCs排放口需安装含苯、甲苯等监测指标的在线监测系统并按规范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且在四周布设不少于4个微观监测站。


     此前,中央部委也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通过产业园区的集中规划和统筹管理,可以实现重点行业产业的集中补助、集中监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也可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压力。”王雅斐表示,以园区内部循环为支点可以逐步撬动、激活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