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生态修复“深圳实践”十大案例出炉,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时间:

2025-08-18

作者:

浏览次数: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的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绘就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美好画卷,展现深圳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成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评选出全市生态修复十大案例,持续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深圳样本。


【行业动态】生态修复“深圳实践”十大案例出炉,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福田红树林湿地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毗邻深圳和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近10万只迁徙候鸟关键栖息地。90年代以来,面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栖息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为保护超大城市腹地的这片绿色净土,深圳启动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红树林湿地修复行动,实施禁渔等严格生态保护措施,陆海联动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主动式生境管理、智慧化监测评估、智能化水位管理,打造出广东乃至全国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在近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被授予全球“星级湿地中心奖People单项奖”。


二、深圳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是维持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键构成,是黑脸琵鹭等旗舰物种停留地,已建成1处地方级湿地公园。但在气候变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仍存在结构退化、外来红树侵占滩涂、水鸟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为了更好缓解深港两地水鸟高潮位停歇地不足困境,福田区政府积极引入红树林基金会开展入海口红树林修复,公益组织负责修复项目规划、筹资、执行、后期管护与公众参与组织全过程,形成了一套“政府监督指导+公益组织运作+社会公众参与”多方助力的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创新模式。


三、福田区鲲鹏径一号桥建设项目


鲲鹏径一号桥是连接梅林山与银湖山中央山脊的关键节点,也是深圳市“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的核心枢纽。该区域因历史上梅观快速路的建设,导致梅林山—银湖山生态系统被割裂,形成生态断点,造成自然山体风貌受损、野生动物栖息地孤岛化,城市中部郊野径的生态游憩线路也由此中断。项目采用了低干扰空间布局、多物种共生系统构建、绿色施工与智慧监测等方式,重建动物迁徙路径,打通完整自然山体格局,最终成功缝合深圳中部山脉最大的生态割裂带,推动梅林山与银湖山在28年后实现“再度握手”。


四、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


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范围涉及洋畴湾—鹅公湾、金沙湾—大澳湾,是国内首个以珊瑚礁修复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海域曾面临海域珊瑚礁生态退化、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等生态问题。海洋牧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功能人工鱼礁集群、开展珊瑚礁修复与生物增殖,实施海域实时在线可视化监测,打造“生态修复为基、科技赋能为翼、产业融合为果”的海洋牧场立体化发展新格局。项目恢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加速深远海养殖、海洋生物科技等产业集聚,有望成为大湾区蓝色经济新增长极。


五、前海桂湾公园生态修复项目


前海桂湾公园是前海区域的重要生态景观通廊。受新填海区水动力条件天然不足和面源污染等影响,红树林生境退化、潮汐水廊阻塞、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前海通过实施近自然生境营造,重新构建了红树林、潮沟、裸滩和浅水区等生境完整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并开展水岸再野化,建立智慧监测系统,实现雨洪管理、红树林湿地修复与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建设相协同,建成了“前海石桂湾河水廊区级湿地公园”。


六、宝安区潭头石场生态修复项目


潭头石场因历史采石活动导致岩体破碎、岩土裸露,其坡面极易引发岩石崩塌,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安全风险。项目通过“加固+复绿”综合治理方式消除边坡安全隐患,优选兼具景观性与适应性的本土植物,构建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多层次生态体系;创新“矿地统筹”模式,通过公开交易平台处置工程结余土石方,将砂石资源转化为财政收入反哺生态治理,实现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七、茅洲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


茅洲河是深圳市第一大河。受沿线点源工业污染和低效建设空间面源污染影响,历史上茅洲河是深圳污染最为严重的主干河流,生境多样性不足、食物链不健全、物种匮乏。茅洲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在全面截污和治水提质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施多样化生境营造、生态水文调节、生态工法运用和多层次植被群落建设,引导自然做工、重塑河道,寻回生态自然之美。项目已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全球城市河流修复示范案例”。


八、大沙河生态长廊系统修复项目


大沙河是南山区第一大河,深圳市水鸟生态廊道重要构成。长久以来,大沙河干流水土流失、泥沙淤塞问题突出,河道生态基流严重不足。项目通过水资源管理、生态栖息地营造和构建系统生态格局等进行在地化的生态修复,整合周围的无主土地和闲置绿地斑块,打造了更加连续、系统的河道生态系统,建成大沙河生态长廊九祥岭区级湿地公园。项目入选第二届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九、梧桐山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梧桐山是深圳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域,但其生态系统面临多重挑战与威胁,突出表现为外来物种入侵、特色本地种群衰退、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等。近年来,梧桐山通过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营造多层次、多色彩的高等级森林生态系统;培育世界上分布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原生乔木型高山杜鹃花海;同步推进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营建鸟岛群及湿生灌丛,将恩上湿地打造为城市新IP,成为集湿地保护与自然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示范样本。


十、光明小镇现代都市田园试点项目


光明小镇位于深圳西北部生态网络枢纽,在小镇之中,有着依托 3700 亩基本农田打造的都市田园试点,建设目标是通过科学划定农业主导产业分区,将试点打造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高地、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该项目通过保留北部基本农田、保护南部林地山体、优化中部功能布局,探索超大城市中 “城市服务与乡村生态” 有机结合的城乡共融路径,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景观生态的有机统一。项目荣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成为大湾区都市田园建设的标杆。


面向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以科学治理守护生物多样性,以多元机制激活修复动能,让青山碧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来源|深圳规划资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