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机构:以“蓝色金融”对接“海洋经济”

时间:

2023-12-14

作者:

浏览次数:

深圳向海而生,向海而兴,向海而强。在蓝色金融领域,深圳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11月23日,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和深圳机场码头开幕。同日,2023深圳市海洋产业招商大会也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

一年前的2022年11月,深圳市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区域性蓝色金融发展指导文件——《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的金融支持,从聚焦重点领域、健全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生态、强化组织落实等五个方面强化蓝色金融发展,力争在2025年形成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高效的银行业保险业蓝色金融服务体系。

深圳探索蓝色金融 

自《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深圳市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布局蓝色金融业务,在蓝色信贷、蓝色债券、蓝色保险、蓝色基金等蓝色金融产品创新上频频亮相。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在蓝色信贷领域,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专门成立了海洋产业经营中心机构,围绕重点客群开展数字化经营探索,为涉海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今年6月,建行深圳市分行海洋渔业支行正式揭牌,定位为深圳市分行海洋产业专营金融机构。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公司业务部海洋经营中心负责人黄雪丽表示,深圳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蓝色金融城市建设方面目前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位置。

在蓝色债券领域,今年6月6日,招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蓝色浮息美元债券。该支债券是招行通过伦敦分行成功发行的美元债券,规模为4亿美元,代表了招行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积极响应。招行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海上风力发电项目,聚焦水域生态环保、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海洋经济建设。上海银行深圳分行也发行了银行间市场首单租赁行业蓝色债券。该行表示,一直致力于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探索海洋金融服务新方式。

作为国内较早涉入蓝色金融发展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已连续三年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该行表示,将牵头开展蓝色金融课题研究,创新探索蓝色债券,投资深圳市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蓝色债券,支持可持续水资源及废水管理项目和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阙荣林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第一批碳交易试点城市,也是颁布首部绿色金融条例的城市,同时还是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人行等监管机构,在推动蓝色金融理念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蓝色保险领域,平安产险在各地的分公司推出了平安渔业保、海洋牧场平台保险、船舶建造险、远洋船舶险等蓝色保险产品。今年,平安产险持续进行蓝色“碳”索,拓宽绿色保险服务路径,平安产险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也已落地,当海洋环境发生特定变化,导致当地海带、贝藻类生物受损、碳汇减弱时,平安产险将给予赔偿,可用于灾后海洋生物碳汇资源救助、生态保护修复等行动。

蓝色金融政策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深圳一直持续完善蓝色金融相关政策规则,建设蓝色金融相关基础设施。

早在2021年12月,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出了积极争取以深圳前海为中心创建中国蓝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在蓝色债券制度规范方面,202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按照证监会部署,在创新品种业务指引中增加了蓝色债券子品种,明确蓝色债券概念并新增相关合规要求。

2022年3月7日,中广核风电发行的蓝色债券在正式在深交所市场发行,该次发行亦是交易所市场首批专项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债券。

2022年10月,深圳市继续在香港成功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并首次推出蓝色债券品种,绿色和蓝色债券共发行26亿元,其中有11亿元蓝色债用于改善近海环境质量。本次发债,对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落实“双碳”重大战略目标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次预热之后,《指导意见》的发布,成为了深圳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全新加速度。

今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标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空白,加快推动海洋蓝碳价值转化。

为进一步探索蓝色碳汇保险补偿机制实现新路径,7月2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推动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在深圳落地。9月26日下午,中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土地房产交易大厦内成功拍卖,意味着深圳在利用蓝色金融支持红树林生态治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承保方,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政农业务部负责人薛博严表示,作为国内首单城市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深圳红树林碳汇保险创新试点以市场化手段管控风险,将“保险机制+生态维护”有机融合,通过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蓝色金融发展经验,特别是在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红树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先行示范意义。

以“蓝色金融”对接“海洋经济”

深圳海洋经济方兴未艾,离不开“蓝色金融”的支持。蓝色金融可以为蓝色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工具,服务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3128.55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达9.7%,涉海企业增至近3万家。

4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解读明确指出,蓝色金融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6月份,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推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作为国内首个编制出台这一类型规划的城市,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实施路径愈发清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号角就此吹响。

对此,深圳市政协委员、工商银行深圳高新园支行行长武涛建议,政府加快推动制定地方蓝色金融标准和蓝色经济产业目录、建立优质蓝色项目数据库。金融机构也要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加快创新蓝色金融服务。

根据《指导意见》,发展蓝色金融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银行保险机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11月23日,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和深圳机场码头开幕。同日,2023深圳市海洋产业招商大会也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详细规划二所所长古海波在解读《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时表示,深圳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创新优势、体制优势,以及经济体量和营商环境优势,通过打通内外循环、引导产业下海、引领绿色转型、驱动创新发展、彰显海洋文化、深化对外合作等实践路径,将形成两廊四区多点,全域发展的格局。

深圳农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绿色金融部产品经理吴鸿林表示,蓝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是深圳农商银行探索发展的转型方向和发展重点之一,地理位置和政策让深圳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先天条件。他认为,如何将信贷资源更好地配置蓝色经济领域,可能是银行业发展蓝色经济金融的最大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